亲密关系是期待的最大载体。期待的本质就是假定了需求会被满足。所以,亲密关系本质上就是假定了需求会大概率被满足的一种关系。你应该不会假设一个陌生人会满足你的需求吧。但是在亲密关系中会,正是因为有这个假设的前提在,亲密关系在后期才会越来越难。
照顾、付出本身也是一种期待。付出者,本质上只是希望对方以相同的方式被回报。一旦没有得到既定的回应,付出就会变成抱怨。有期待的付出,最后都会反噬。责备、挑剔、支配也是期待。这三样本质上,是对得到他人照顾的极度渴望。只不过,他人的照顾也需要按照我的要求来。受害者是期待,拯救者也是期待,无论扮演哪个角色,都是期待的一体两面,是创伤记忆一体两面。只要还在扮演这两个角色,就还在背负着创伤记忆,就还在期待的盒子里没出来。
爱之所总会变味,亲密关系到后期之所以会变难,就是因为我们假定了需求在亲密关系中会被满足,一旦未被满足,期待即落空,对方即变心,指责和委屈即出现。换句话说,我们在亲密关系中,都退行为了孩童,希望父母来满足自己需求的孩童,而非独立的成人。我们视对方会满足自己的需求为爱时,也掉入了期待会落空的情绪陷阱。
为什么不能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呢?即便我们身处关系中,课题分离,也能解决大部分的纠纷。我是我人生的创造,我对自己100%负责。我不期待他人满足我的需求,不要求他人对我负责。我也可以不满足任何人的期待,不对他人负责。谁痛苦,谁改变。不把力气放在疗愈和改变对方身上。道理听起来也很容易,那为什么这么难做到呢?
因为习惯!我们从小生活在群体中,被照顾,需求被满足是我们的习性。直到我们遇到亲密关系那个他(她),在亲密关系中尝到期望被全然看到满足的甜,又饱受期望和失望之苦,改变和无力之难时,我们才会逐渐意识到。我们在要求他人对我们的需求负责时,本身我们也会去对他人负责。这种表现为需求满足,而底层逻辑为价值交换的缠绕关系,最终引发的是名为公平的权力斗争。最终,在斗争筋疲力尽,气血损耗之际,方才可能回头看到,我们本可以轻松,我们本可以自我负责,这大概就是亲密关系真正的意义。
借由亲密关系这场拿起和放下,成为真正独立的成人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